全国科普月之际,海洋科学热起来了!上周末,德旺图书馆海洋日 ✖ 陈景润科学基金会开放日同步开启,吸引近300组家庭、400位青少年热情参与。科学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,而是可以动手玩、亲眼见、大胆问的真实体验!
……
- 海洋科学成为孩子们未来漫画创作的灵感源泉 -
同期,与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首次合作的开放日活动,作为2026“海洋与数学”漫画大赛的开篇序曲与启蒙课堂。
两位科学家将海洋奥秘化作鲜活课堂,在厦门市思明区图书馆为百余名小学生推开了“用画笔镌刻科学浪漫”的大门。

- 《神奇的海洋发光生物》-——光影魔法入课堂,海洋发光奥秘引少年沉醉

陈曦教授由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、化学化工学院陈曦教授主讲。课堂伊始,陈教授从自然界常见的发光现象切入,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拆解热致发光、光致发光原理,最终将目光聚焦于海洋生物独有的“化学发光”。讲台下,孩子们的专注模样令人动容:有的挺直脊背,目光紧紧锁定课件中绚丽的深海生物图片,生怕错过分毫细节;有的悄悄与身旁同学低语,分享自己曾见过的“发光小生物”趣事。

互动环节一开启,课堂氛围瞬间沸腾——陈教授的问题尚未说完,数十只稚嫩的小手已高高举起,眼中满是求知的热切。面对孩子们的热情,陈教授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“听得懂、记得住”的通俗表达,让“海洋发光”这一抽象概念,化作孩子们心中可触可感的“光影魔法”,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。
- 《认识海洋底栖生物》-——沉浸式科研体验海洋世界藏不住的精彩

王智副教授第二堂课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王智副教授主讲《认识海洋底栖生物》,这堂充满“硬核”元素的课程,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了科研的乐趣。与传统课堂不同,王老师的讲台俨然一座“海洋博物馆”:桌上整齐摆放着不同年代、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化石,透明容器中多毛纲生物样本清晰可见,按比例还原的采泥器模型更是格外吸睛。这些独特的教具刚一亮相,便引发孩子们阵阵惊叹,好奇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讲台上的每一件“宝贝”。

课堂上,王老师频频与孩子们互动,还提前准备了印有海洋底栖生物的精美卡片。当孩子们准确答出“多毛纲生物生活在哪里”“底栖生物对海洋的作用”等问题,就能收获专属卡片。拿到卡片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收进书包,脸上洋溢着自豪;未拿到的则更加积极地举手,生怕错过下一次机会。
不少孩子围到讲台前,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轻轻触摸化石表面,指尖感受岁月在生物骨骼上留下的痕迹;面对采泥器模型,孩子们的问题接连不断:“它怎么从海底挖泥呀”“用它能找到什么生物”,热闹又有序的课堂,俨然变成了孩子们探索未知的“小小科研现场”。
此次开放日不仅是一场生动的科学启蒙课,更是陈景润科学基金会为2026“海洋与数学”漫画大赛精心打造的“创作素材库”。
从陈曦教授课上“发光生物的光影密码”,到王智老师课上“底栖生物的群落分布规律”,藏在海洋中的数学奥秘,都成为孩子们未来漫画创作的灵感源泉。
(本文节选自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官方公众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