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景润科学基金会cjrsf.com 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
 
陈景润科学基金会

科学之光——沉浸式文化体验

少年与星辰的相遇:陈景润科学精神大讲堂暨基地参观活动温情启幕

发布日期:2025-07-19

7月18日上午9点,鹭岛暑意渐浓,陈景润科学精神教育基地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——来自中学生数学科学夏令营的近200名少年。一场以“传承科学火种,对话数学巨匠”为主题的“陈景润科学精神大讲堂”在此温情启幕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星辰的大门,让“仰望星空”的精神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悄然扎根。这次活动,也让孩子们对科学精神有了一次特别的切身体验。

 

少年到攀登者,读懂 “陈氏定理” 背后的坚守


“1948 年,在英华中学的数学课上,15 岁的陈景润第一次听到‘哥德巴赫猜想’,这个关于‘偶数与素数’的谜题,成了他一生追逐的星辰。” 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理事长陈由伟以《从仰望星空的少年到百折不挠的攀登者》为题,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幅跨越近百年的科学画卷。

课程里,陈由伟沿着陈景润先生的人生轨迹,从 “英华中学的数学课” 讲到 “厦门大学的手电筒与手稿”,从 “六平米房间里的煤油灯” 讲到 “哥德巴赫猜想‘1+2’的突破”。当提到 1966 年陈景润发表 “1+2” 成果、1973 年 “陈氏定理” 震惊世界时,他特意展示了英国数学家马丁・赫胥黎的明信片 ——“You have moved mountains!(你移动了群山!)” 泛黄的字迹里,藏着世界对这位中国数学家的敬意。


 “陈景润先生说,‘攀登科学高峰,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,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’。” 陈由伟告诉孩子们,先生的 “1+2” 成果至今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好结果,但比定理更珍贵的,是他在低谷时的坚持:从中学时自学大学课程,到病中仍要求 “左手输液、右手写字”,再到将美国工作节省的 7500 美金全部捐给国家,“他用一生证明,‘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’。”

台下的孩子们时而奋笔疾书,时而屏息倾听。当看到陈景润先生 “把字写好” 的笔记、堆满麻袋的演算手稿时,不少孩子小声惊叹:“原来伟大的成果,是这样一笔一笔算出来的。”

 

一次参观:在六平米空间里,触摸科学的温度

课程结束后,孩子们分批走进陈景润科学精神教育基地。推开还原场景的大门,一盏煤油灯、一张木桌、几摞泛黄的书籍,瞬间将大家拉回那个埋首钻研的年代 —— 这正是还原的 “中关村 88 号楼六平米锅炉房”,陈景润先生曾在这里用几麻袋手稿,铺就通往 “1+2” 的道路。


“这把手电筒是先生当年最‘奢侈’的消费,因为他要在熄灯后继续看书。” 基地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展品介绍。从厦门大学学生照里青涩的少年,到中科院时期伏案工作的身影;从 1977 年德国数学家寄来的祝贺明信片,到 1999 年 “陈景润星” 的命名证书,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:科学的浪漫,不仅是定理的光辉,更是凡人对真理的执着。

“陈氏定理” 手稿复制品前,有一位七年级的同学驻足良久:“以前觉得哥德巴赫猜想是遥不可及的难题,但今天才知道,陈先生也是从和我们一样的年纪开启对科学的好奇,一步步走到了世界前沿。”

一张合影:接过接力棒,让科学精神永远 “在线”

活动的尾声,成了一场温暖的 “追星现场”。孩子们排着队,期待着与陈由伟合影。

“今天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,更懂了‘为什么学’。” 一位八年级的同学说,“陈先生说‘科学有险阻,苦战能过关’,以后遇到难题,我会想起今天看到的煤油灯和手稿。”

正如陈由伟在活动最后所说:“1999 年,‘陈景润星’被永久编号为 7681,它在宇宙中闪耀;而今天,我们希望这份‘仰望星空、脚踏实地’的精神,能在你们心中也成为一颗永不熄灭的星。”

当最后一批孩子离开基地时,少年们的笑声与百年前 “仰望星空” 的初心交相辉映 —— 这或许就是科学精神最好的传承:有人曾为我们照亮前路,而我们,正成为新的光。



上一篇:返回列表 
下一篇:知名数学家陈景润之子陈由伟做客南开公能讲坛 
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cjrsf.com
友情链接: 厦门市人民政府  厦门市民政局  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  陈景润-百度百科  陈景润奖  陈景润科学基金会  
©2025 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 www.cjrsf.com
地址: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25号之一8楼
闽ICP备2023011965号 技术支持:元码科技
© 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